同兴街洋房逸闻
五月,北方区域丁香花花团簇拥。4月12日,拙文《同兴街 ,那里有我抹不去的回忆》在 “鬼话哈尔滨网站”发布后,点击量攀升,留言令我感动。了解的朋友让我再续洋房的故事。白驹过隙,年月留痕,难忘的回忆无法抹去。
我家有一幅百年前的俄罗斯水彩画,假如让我说出它的详细创造时刻,我还真说不准。因为在我出世之前,此画就存在了。1930年,祖父用500块银元买下这处俄侨房子的时分,是连家具都一块买下来的,这幅水彩画自然而然地就在其间了。
这幅水彩画长60厘米、宽40厘米,画作体现了人们喜获丰收的情形。郊野里里劳动的俄罗斯农人,暴晒着新麦子,勤劳劳累的人们满怀对日子的神往,把晾干的麦子装上马车,写意细描,绘声绘色。模糊的远山,落日的余晖,绿色的植被,场院边上的小木桥,在晚霞的映照下,构成了秀美壮美的画卷,让人思绪万千,惊叹不已。这幅水彩画的画框共同而特别,造型酷似一间房子的剖面图,令人倍感温馨。镶嵌在胡桃木相框上的铸铜玫瑰花含苞欲放,超凡脱俗,可谓画龙点睛之笔,典雅之气情不自禁。如此独特的相框十分稀有。
听我祖父说,原房主叫别连斯基,水彩画是他家从彼得堡带到哈尔滨的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时,身为俄国贵族的别连斯基一家逃到哈尔滨,在哈尔滨日子了十几年后,不知道为啥离开了这儿。他家一定是远离了这儿,不然不会在买房子时连同家具、日子用品一块卖给了祖父。当年别连斯基一家去了哪里?至今是个迷。
哈尔滨俄侨遗物较多,其间不乏一些艺术精品,彰显出欧洲绚烂的前史背景和文明。当年俄侨中不少都是贵族或知识分子,对艺术品十分喜爱,不少人家里都保存水彩画、油画和其它工艺品。在我结交的朋友中,有许多俄侨的后嗣,到他们家里做客时,我十分留心挂在墙上的水彩画、油画和摆在柜橱里的工艺品,许多都是难得一见的。退休今后,我喜爱逛古董商场,搜集一些俄罗斯老物件,对欧洲水彩画、油画情有独钟。
一个双休日,我在道外古董城邻近地摊发现了一本豆绿色封皮的《哈尔滨修建师巴吉赤》。我知道塔王巴吉赤是一位闻名修建设计师,并且仍是一位超卓的水彩画画家。顺手翻阅时,公然发现书内有许多老哈尔滨的画作。虽然摊主出价很高,但我仍是买了下来,爱屋及乌,回家细细品味。
俄侨留传的水彩画不多,因为欠好保存,大大都都毁坏了。我家保存的这幅图也出现了变色现象,颜色比前些年昏暗了许多,还出现了一些斑驳,那是无情的年月留下的痕迹。艺术是没有国界的,也是永久的,这幅水彩画承载着我和家人的回忆,也承载着哈尔滨城市的回忆……
我大约12岁那年,校园停课闹革命,我和邻居家小伙伴们不上学,常常在一起玩“捉迷藏”。有一天,我钻进了我家天棚,里边布满蜘蛛网,矮小而炽热,脚下的锯末子覆盖着尘土,一脚踩下去立马扬起来一片尘土。无意间,我发现了一本俄文书,厚约10厘米,上面布满了尘土。我顺手一翻锯末子,又发现了一些东西:短少封面的外文画报、残缺的俄文报纸、布满窟窿的旧油画等(可能是被老鼠咬的)。因为这本俄文书还算完好,我便带回了室内。这本书有90页,内页纸张虽已泛黄,但深褐色的封面仍有少许光泽,所以我将封面擦洗洁净,了父亲的书架里。
前些年社会上鼓起一股保藏热,我想起那本旧俄文书,所以找来老友尤拉协助翻译。尤拉是俄侨后嗣,他翻阅后说,这是1918出书的俄语讲义,购于后来的哈尔滨我国大街(现中心大街)的戈里高里金书店。按说这本俄语讲义并不稀有,但我却十分喜爱。我把它装裱起来,镶嵌在一个精美的相框里,作为永久性收藏。
2021年春天,我在家门前遇到一位俄罗斯中年人,他手里拿着一本俄文版的《哈尔滨》书,一边看书,一边审察我家的房子。他的书是一本介绍哈尔滨故事的书,我家住的洋房就在其间。经我用英语与他简略攀谈,知道他是一位俄罗斯飞行员,本年44岁,家住俄罗斯叶卡捷琳堡,这次履行防疫物资运送使命来到哈尔滨。他十分酷爱哈尔滨,借这次来哈尔滨的时机按图索骥,寻找到书上的闻名修建。我急速把他请进屋里,他见室内俄罗斯风格的装饰、欧式家具及工艺品,连称“哈拉少!”(俄语好得很)。我俩一番攀谈,心境都十分愉快,别离时我说用一瓶红酒换下了他的书,留作留念。他十分大方地容许了。我俩还互加了微信,每当年节相互问好。这本书我一向保存着。
书中的扉页上有上世纪30年代前期以南岗区域为中心的地图。地图以圣尼古拉教堂为原点,出现放射性大街布局。老修建都在其间。如:秋林公司,世界旅行社,莫斯科商场(现省博物馆)等。这份地图是了解哈尔滨前期城市布局和老修建前史的宝典。
哈尔滨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,俄侨曾在此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老哈尔滨人都触摸过俄侨(包含我祖父和父辈们),他们喜爱俄罗斯文明,赏识俄罗斯日子方式,会唱俄罗斯歌曲,这些都深深影响着哈尔滨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。耳濡目染,家喻户晓。
在道外保证街的黑龙江“伍连德留念馆”,收藏着一部德文文献——《满洲肺鼠疫大盛行写实》,全书312页。该文献是著者德国医师巴伦赠送我祖父贾连元博士的礼物,他是我祖父的德语教师。文献扉页之后有巴伦医师的相片。后来这部文献由大伯贾树华捐献给了黑龙江“伍连德留念馆”。
这部文献1923年由德国汉堡出书,著者罗杰.巴伦.布登培格是一位在哈尔滨作业的德国医师。文献中的160幅相片插图明晰如初,再现了东三省两次肺鼠疫大盛行期间(1910—1911 /1920—1921)那些撼人心魄的局面,对当今世界医学界研讨盛行病学仍具有重大意义。
巴伦医师于上世纪初来到哈尔滨,受聘于中东铁路医院,任医官,后提升一等医官。他酷爱我国文明,1910年与一位我国姑娘相恋。那位我国姑娘是一位京剧艺人,名叫李淑珍,他们婚后生了一个女儿,取名“德中之花”。巴伦医师信仰天主,为人仁慈仁慈;妻子笃信释教,心地仁慈。1921年东三省第2次肺鼠疫大盛行时,妻子李淑珍不幸被鼠疫感染,送到伍连德博士医院阻隔,虽经伍连德博士全力抢救,仍是没有挽留下她的生命。东三省鼠疫给巴伦医师留下不行抚平的伤口,作业之余写下了这部文献,可谓东北区域两次肺鼠疫大盛行的写实,特别是他在拍照技能十分落后条件下,花费汗水拍照的160幅相片实属难能可贵。
文献对伍连德给予高度的点评:“1910—1911、1920—19211年肺鼠疫盛行于满洲,哈尔滨是重灾区,其时有一名叫伍连德的我国医师,他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,他日子在我国社会,了解我国人的日子。在疫区有秩序地安排许多人防备、阻隔、医疗和科研。他做了许多作业,公民感谢他。他使公民知道了疫情的来历、病因和感染途径。在那凄惨的日子里,人们都十分信赖他。他抛弃了自己的全部,全神贯注防疫救人,深化患者中心,不惧感染,把生命交给天主”。
1929年1月,我祖父贾连元博士和同窗(同乡)老友张柏岩博士应哈尔滨医学专门校园教务长李希珍的约请,从奉天来到哈尔滨。其时哈尔滨的药品、医疗器械大都来自德国,祖父为赶快把握德语,经朋友介绍拜巴伦医师为德语教师,向他学习德语。巴伦医师十分赏识我祖父的医学才调,两人成了挚友。学习期间,巴伦医师把这部文献赠送我祖父留作留念。
1966年,祖父把这部文献送给了我的大伯贾树华。大伯1942年结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,新我国建立后担任黑龙江省医院儿科主任,是省内闻名儿科专家。2007年6月,大伯把这部文献捐赠给了黑龙江“伍连德留念馆”。